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,处于仲春和暮春之交,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,这个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,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,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,一起往下看看吧。

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

相传在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因为遭到迫害,而流亡国外。在流亡途中,他又饿又累,无法站起来。随臣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吃的,有一位随臣介子推将自己大腿肉割下来煮了一碗肉汤给晋公子喝,晋公子逐渐恢复精神,当他知道食物的来源后流下了眼泪。

十九年后,重耳当上国君,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,他即位后重重赏了当初陪着他流亡的功臣,但是唯独忘记了介子推。有很多劝介子推自己去讨赏,但他最鄙视那些争功论赏的人,就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。晋文公听说后,十分羞愧,就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。因为山林中树木茂密,并且地形复杂,有人献计说从三面火烧绵山,逼介子推出来。但是大火烧遍了山林,都没看到介子推的身影。

火熄灭后,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,还看到在树洞中有一血书,上面写着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”。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次年晋文公率领群臣去绵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,于是他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随着时间的变化,寒食节和清明节变为了一天。

清明节习俗

清明节的习俗有禁火、扫墓、踏青、荡秋千、打马球等,按照旧的习俗,人们在扫墓的时候,需要携带果品、酒食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,然后把食物放在亲人的墓前,再将纸钱焚烧,并为坟墓培上新土,接着插几根嫩绿的新枝在坟上,最后扣头祭拜亲人。